在江南水乡的氤氲画卷中,绍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、鲜明的产业特色和独特的城市气质屹立千年。当传统与现代交织,绍兴的整合营销传播早已突破单一渠道推广的局限,展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。深入剖析这些特点,不仅能领略这座古城的营销智慧,更能为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宝贵启示。
特点一:文化为魂,深度赋能IP整合传播
文化是绍兴最耀眼的名片。绍兴的整合营销,绝非将文化元素简单叠加,而是深挖其精神内核,构建强文化IP体系,并进行多维度、创新性整合传播。
- 千年文脉焕新机: 从王羲之兰亭雅集到鲁迅笔下风情,从越剧婉转唱腔到黄酒馥郁芬芳,这些文化瑰宝被提炼、活化。绍兴系统梳理核心文化IP,如鲁迅IP、黄酒IP、书法IP、水乡IP等,明确定位与内涵。
- IP融合创新表达: 营销活动中,这些IP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关联、有机融合。黄酒节巧妙融入书法元素,在鲁迅故里开发沉浸式“朝花夕拾”主题体验,将水乡乌篷船元素融入现代文创设计。这种IP矩阵式协同,放大了文化魅力。
- 年轻化载体触达: 深谙年轻受众喜好,绍兴积极拥抱短视频、直播、社交互动等新媒体形式。以创意短剧、虚拟代言人、国潮设计等手法,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生命力,让古老IP在数字时代焕发青春活力,实现精准触达与情感共鸣。
特点二:全域触达,线上线下深度融合
绍兴整合营销摒弃单点作战思维,构建全域覆盖、贯通线上线下的传播矩阵,确保品牌信息一致且无死角触达目标群体。
- 线下场景沉浸体验: 精心打造鲁迅故里、沈园、兰亭、安昌古镇等核心文化地标,营造深度沉浸氛围。主题展览、情景演出、非遗手作等互动项目,将文化感知转化为真切体验。城市公共空间(如地铁、公交站台)亦融入绍兴元素,营造统一城市品牌形象。
- 线上平台矩阵协同: 官方文旅网站、公众号、微博是信息枢纽;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等平台主打种草与互动;OTA平台(携程、飞猪)则精准对接预订转化。《绍兴文旅大数据平台》集成用户画像与行为数据,实现内容个性化推送与营销效果监测,让线上传播更精准高效。
- 融合场景无缝转化: O2O策略深度应用:线下扫码获取线上优惠券;线上活动引流至线下景点;电商平台同步直播线下文旅活动(如黄酒开酿节),形成“看见-兴趣-体验-购买-分享”的完整闭环。绍兴古城推出智慧旅游小程序,整合预约、导览、支付、互动于一体,极大提升游客便利性与粘性。
特点三:数据驱动,精准洞察智慧营销
在数字经济时代,绍兴整合营销建立起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科学决策体系。
- 多源数据全面采集: 汇聚游客画像数据(来源地、年龄、偏好)、线上行为数据(搜索、点击、评论)、线下消费数据(票务、酒店、餐饮)、社交媒体舆情数据等,构建全景用户画像。
- 细分市场与个性触达: 数据分析精准识别不同客群(如研学客群偏好文化深度,年轻客群热衷网红打卡,银发族青睐慢生活)。据此制定差异化内容策略与推广渠道组合,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信息触达。针对上海亲子家庭推送研学游线路;对年轻背包客强化社交平台短视频种草。
- 动态监测实时优化: 建立营销活动关键指标(KPI)监测体系,如曝光量、互动率、网站流量、转化率、口碑指数等。实时追踪数据反馈,迅速评估效果,敏捷调整策略。某次线上推广若互动低迷,可即时优化内容或追加流量投放,确保资源高效利用与目标达成。
特点四:协同共生,构建全域品牌生态系统
绍兴的整合营销成功,离不开区域内多元主体的高效协同与价值共生,共同构建繁荣的“城市营销生态圈”。
- 政企协同,合力发声: 政府部门(文广旅游局、宣传部)发挥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优势,牵头大型节庆活动(公祭大禹陵、国际马拉松)、制定行业标准与扶持政策。文旅集团负责核心景区运营与产品开发。黄酒企业、文创公司、酒店民宿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活动赞助、联合营销、产品互嵌,形成强大营销合力。绍兴市整合优质文旅资源推出“绍兴文旅大礼包”,集合各景区、酒店、餐饮折扣,即是政企协同的成功案例。
- 产业联动,跨界融合: 打破文化与旅游、农业、工业的边界,推动“文旅+”深度融合。黄酒产业与旅游结合,打造“工业旅游+美食品鉴+文化展示”特色路线;书法文化赋能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与销售;水乡生态资源与乡村民宿、特色农业体验结合。乌篷船串联古城景点、特色街区与精品酒店,是文化与旅游、商业的完美跨界整合。这种跨界共生极大丰富了游客体验维度。
- 全民共建,共享品牌: 鼓励市民成为绍兴文化的传播者(“古城守护人”志愿者项目)。游客的优质评价(晒图、点评)是最具说服力的用户生成内容(UGC)。绍兴积极引导并放大UGC声量,官方平台转发优秀游客作品,邀请旅游达人深度体验并分享,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城市品牌的良性循环。
绍兴的整合营销,是一场植根千年文化沃土、拥抱数字时代浪潮、汇聚多方协同力量的创新实践。它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,而是以文化为灵魂、全域为阵地、数据为支撑、共生为纽带的系统工程。